|
编者按:2016年12月6日,國務院颁布《中國的中醫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醫药發展上升為國家计策,中醫药古迹进入新的历史發展期間。此前,習近平总书记也在多個场狐臭露,合對中醫药给以了高度评價,表达了在國内外推廣中醫药、促进中西醫结合及中醫药在海外發展、试探中醫药走向世界的合作模式的愿景。
英國作為中醫药在海外發展最為昌盛的國家之一,有着长久的中醫药發展历史、众多的中醫药從業人士和了解中醫药療效的醫患本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用一個多月的時辰,對英國中醫药業界人士举辦了遍布深入的采访,让我们經過进程這些業界人士的观察和亲历,了解中醫药在英國的保留状况、成漫空間、挑战和機遇,同時本文也包含了業内人士對中醫药在海外發展的思考和建议。
-------------------------------------------------
坐落在英國伦敦查令十字街上的康泰中醫馆第11号店與我们印象中的醫療诊所相去甚远,它看上去更像是個普通小店铺,和旁邊的手機维修店、古币交易所、咖啡馆等小店铺一起,构成了伦敦小街道最泛泛不過威爾剛,的风景。
中醫店里装修也十分简陋,15平方米大小的房間,一侧摆着柜台,负责接待的前台人員就在這里登记预约,同時也出售药品。柜台外侧摆着3把椅子,当作期待區。房間里另隔出来一間诊療室,王以胜教授每天就在這里接待病人。
王以胜教授以前是河南中醫研讨院的主任醫生,退休後接收了北京同仁堂伦敦分店的邀请,来到英國。“他们负责给我辦理签证,買機票,過来今後又管吃管住,什麼都不用我操心,所以我就来了。”王以胜说。
店里的此外一名醫生叫张静(化名),這位70岁的老中醫退休前在北京护國寺醫院就已小有名气,經常為各國驻華使馆人士看病。擅长针灸的她現在被英國中醫業内一些人士誉為“伦敦第一针”。张静每周只来诊所两次,從下午2点到晚上7点,她的预约表提前几周就排满了名字。“其实我想休息不干了,但是找我的病人太多,没辦法”。
来找张静看病的病人各國人都有,以英國人占大都,既有普通百姓,也有王室贵族。
“現在看中醫的人已少多了,鼎盛的期間我每天要看五六十個病人。”张静说。
這种中醫连锁店,現在在唐人街附近有十五六家,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後的幸存者。巅峰期間,全数英國的中醫店有2000多家,超過欧洲其他國家的总新北市當舖,和。中醫業成了仅次于餐饮的英國華人的首要收入来源,英國一样成為亚洲之外第二大中成药市场。
王以胜和张静與在英國的许不少多中醫师一样,见证了英國中醫药從全盛到凋零的变化。
發端阶段:怪异的中國醫生和中國茶治好了孩子的湿疹
英國與中醫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英國Middlesex大學傳统中醫學客座教授程铭钊博士在接收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采访時谈到,中醫药最早是在17世纪時由傳教士带到英國的。因雄厚娛樂城,為英國人一贯有操纵西草药的傳统,所以接收中药并不困难。在历史书里,可以看到亨利八世對草药的酷好,那個時候已有了草药师這個职業,是和醫生不同的职業,也不归打点醫生的部門管辖,這個傳统一直延续至今。
英國對草药的用法與中國中醫不同,英國是把草药做成酊剂——把各种草药浸泡在酒精里制成药剂,然後配在一起加在水里喝。
回顾起中醫药在英國的成上进程,英國中醫药學會的學術會长汤淑兰告诉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英國人去中國學習针灸,然後回到英國開辦诊所。当時英國還有十几家私立针灸學校。這個期間英國也迎来了第一批華人移民,他们大多来自廣东和香港地區,到了英國今後都是以開餐馆為生,所以当時在很多英國人心里,都有“中國人只會開餐馆”的印象。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批真正學過中醫的很优秀的醫生来到英國,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的唐人街開起了中醫店。這些醫生都是女醫生。当時中國國門還没有真正開放,這些女中醫多数是因為嫁给第一批先落根的華人才来到英國的。在這批醫生中,最著名的要数罗鼎辉。
罗鼎辉和程铭钊一样,毕業于廣州中醫药大學,毕業後她曾在廣东省中醫院儿科事变。来到英國後,她在唐人街租了一個店面,開辦了“康宁堂”中醫诊所,她治病以中药方剂為主,也因此带動了英國第一批中药的进口。
当時英國有不少儿童湿疹的病例,西醫療法對皮肤病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中醫治療皮肤病成果却非常好。当時,罗鼎辉治好了不少患了湿疹的儿童,连英國著名皮肤病專家David Atherton也把自己的病人送到她的诊所看病。David Atherton還著文指出,在其地址醫院未能治愈的病人,有70%被罗鼎辉治好。英國主流媒體,例如《卫報》《观察家》、BBC等都竞相對付其举辦報道,其中英國電視台BBC1收視率最高的节目EQD在黄金播放時段,用半個小時報道了罗鼎辉醫生告成治療湿疹的事迹。英國人把罗鼎辉奉為“中國神醫”,把她開的中药称為“怪异的茶”。她的诊所看病不接收预约,先到先看,所以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排队期待。那時候罗鼎辉每天要看一两百個病人,所以市政府每天要派6名警察在她的诊所前连结排队秩序。20多年来,罗鼎辉诊治的不同肤色的病人达10万人次。
由于中醫店交易太好,罗鼎辉家里關了原本的餐馆交易,全家人都帮她照看诊所,她的妹妹罗敏辉原本不是學中醫的,後来念了一此中醫夜大,也從中國過来帮忙,成了英國历史上辦理的第一此中醫工签。
程铭钊告诉记者,让中醫在英國燃起“燎原之火”的此外一個契機是尼克松访華。1972年尼克松访華期間,随访的一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患了急性阑尾炎,在北京协和醫院做了阑尾切除手術,手術後采用针灸療法来消除痛楚哀痛,非常有效。詹姆斯在華期間還参观了针刺麻醉,回國後即在《纽约時報》上大篇幅颁布了有關针灸的報道,在美國激發了颤抖,也激發了美國卫生院對中國针灸療法的注意,也在英國掀起了一股“中醫热”,针灸、拔罐等傳统技能受到了英國上至王族政要、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和欢迎。
当時伦敦有位叫梅万方的華人,看到了中醫的商機,因此開始销售中醫用品。他是英國第一個發明和操纵一次性针灸用针的人。梅万方後来又深造了中醫,上世纪70年代末期開始經营中醫诊所。從一個很小的店面做起,渐渐發展,范畴越来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到90年代,英國很多名人都来梅家看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戴安娜王妃。当英國媒體報道此事後,梅家诊地址英國变得家喻户晓。梅万方的儿子梅栋理在回忆起這段往事時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说:“当年戴安娜王妃經常来我们诊所,做针灸或是買中药。她和普通病人一样,在期待室等待。”
汤淑兰刚開始来英國的時候,并没有想到要把中醫發展到什麼程度,只因為是學中醫出身,所以来到英國時在兰卡斯特一家英國醫療中心用中醫看病。刚開始醫院很不重視她,也没给她桌子椅子,只有一张修脚的躺椅,她就在這张躺椅上给病人看病。很快,因為療效好,病人越来越多,後来醫院划出了5個诊室给她操纵。
1993年,汤淑兰在曼彻斯特開了自己的中醫诊所,同時也给學生讲课,傳授中醫知识,她的课程很受欢迎,學生们從各地開好几個小時的車過来听她讲课。
据汤淑兰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國更始開放的深入發展,越来越多的華人来到了英國,中醫师也越来越多。汤淑兰说,中醫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互换傳染感動,它從文化上垂垂改变了中國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形象,让英國人懂得中國人不是只能做餐馆的,也让英國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在汤淑兰看来,那個期間是中醫在英國發展的萌芽阶段。“英國人简单、善良、和睦,對中醫的态度也是這样,只要能治好病他们就會尊重。英國政府也很開明,對中醫没有限制,因此,中醫發展有了很宽松的环境。”汤淑兰感觉如鱼得水。她在國内時經常因為年轻而不被病人接收,可是英國人却没有“中醫要看老醫生”這样的观念,相反,他们认為一個年轻、有活力、精力旺盛的醫生更让人相信,醫生本身的健康状态就是對中醫最好的宣傳。
当時欧洲很多國家不允许进口中成药,但是英國却很宽容,什麼药都可以进。汤淑兰是學中药方剂出身,看病時會依照英國人的具體情况,開一些符合現代病情的药方,像湿疹、牛皮癣、花粉過敏、慢性疲劳等,药在中國药廠做好,然後一批批运過来。当時,開中醫诊所的英國中醫师和華人中醫师都在用她做的药。
鼎盛阶段:中醫诊所從雨後春笋到无序竞争
如鱼得水,可能是很多中醫师来到英國後的感觉,這個期間,大量中醫诊所如雨後春笋般诞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不是學中醫的人也開始做起了中醫药行業,“因為除做餐馆,只有中醫是個比较好的市场。”汤淑兰说。
程铭钊解释说,“中醫在英國一贯被认為是一种辅助醫療,没有正式的國家立法打点。而英國的内科醫生、牙醫、护士都是有立法打点的,连正骨醫生、脊椎推拿醫生也有立法打点,受法律保护。可是中醫却不受立法打点和保护,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開設中醫诊所,无需資质审核,就像開商铺一样简单。很多交易人看到了中醫的商機,因此開起了中醫店,從國内请個醫生,找一個人当前台,就開始看病了。靠着卖中药、中成药和针灸治療、拔罐、推拿、艾灸等辦法,一個醫生每天起码能為店里赚到1000英镑,因此商家又開了第二個、第三個分店……這样兴起的中醫连锁店层出不穷。”
汤淑兰把從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称為中醫的“无序竞争期間”。這期間显現了一批用商業模式經营中醫诊所的连锁公司。他们在很多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和商業街區都開了中醫店。
“那些中醫连锁公司的老板拿着地圖,看哪里還没有店就在哪里開。10年間,英國遍地開满了中醫店。這個期間的英國政府也不限制工签,不审核學历,只要交1.2万英镑的税钱,谁都可以辦,来英國4年後,即可以得到永久居留身份,所以很多没有真正學過中醫的人也辦了工签来到英國從業。有的连锁公司每3個星期就開一間新诊所,因為诊所開得又快又多,甚至還有了自己的装修队。”汤淑兰说。
张静告诉记者,她以前在伦敦高档街區切尔西的中醫诊所事变時,最多的時候,两個星期就给店里赚到了1.6万英镑,而她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000英镑。王以胜最初是在北京同仁堂伦敦分店事变,由于店里管吃管住,他拿到的工資就更少,每一個月只有400多英镑。
由于是中醫连锁店给辦理的事变签证,所以這些從中國来的醫生要一贯為店铺打工4年,才能拿到永久居留身份,4年後,有的醫生選择分隔连锁店自己開店,但是更多的像张静和王以胜這样只懂得看病、不懂得經营交易的醫生,還是继续打工。中醫店的老板也因此而获得了暴利,赚得盆满钵满。
中醫药交易的火爆也催生了中醫药產品批發業的迅猛發展。程铭钊表露,当時英國最大的中药經销商英國长城公司,降火飲料,靠出售中成药、中醫器材等產品,赚足了银子,後来回國做起了房地產生意。
被中醫连锁店從國内请来的醫生也越来越多。据王以胜表露,他们從河南中醫大學毕業後来英國当中醫醫生的人創建了一個校友會,有50多人。来英國中醫连锁店当中醫醫生,在当年甚至成為國内中醫學院的毕業生解决事变问题的一条出路。
英國公立大學:中醫系的兴衰变化
由于中醫發展势头蓬勃,在中醫诊所任职成了很好的就業方向,以至于英國的一些大學也開辦了中醫课程。据汤淑兰了解,当時開設中醫系、针灸系的公立大學一共有18家。程铭钊地址的Middlesex大學也是其中之一。
程铭钊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介绍说,当時Middlesex大學下設的健康和环境科學學院的负责人Henry Lee,是從中國香港来的。1997年,Henry Lee决定在Middlesex大學開設中醫课程,按照中國的讲解模式,教授针灸、中药和中醫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皮肤科的内容都有所涉及,采用5年讲解制,前4年上理论课,最後一年寶寶防護面罩,去北京中醫药大學临床操练。這個模式從1997年開始一贯举辦到2005年。後来,由于北京方面的费用大幅度增加,也因為英國學生不想花费太多時辰和金钱在學校深造,想要早点毕業赚钱,所以從2005年開始,Middlesex大學的中醫班改成了4年制,首要深造针灸,操练也改為在學校基地完成。
程铭钊说,這些學生毕業後,只要懂得一点市场营销,做一個美丽的網站,即可以自己開中醫店接待病人了。
這些“中醫速成班”培养出的學生水平如何呢?中醫连锁店Herbmedic的老板陈晓轩向记者表示,他曾雇用過几個Middlesex大學中醫班毕業的學生,“事实证明,這些毕業生的水平與中國醫生相去甚远,他们没有系统學過傳统中醫理论,很多人只會针灸,不會把脉,更不會開药。即即是做针灸,也只是照葫芦画瓢,达不到治病的成果,病人很不满意。不单损失了病患本钱,還陵犯了中醫的声誉,让不少人认為中醫是治不好病的”。
大浪淘沙阶段:中醫必须“五脏俱全”
英國政府的開明,促成為了中醫的蓬勃發展,但同時因為缺乏监管,而导致了中醫行業發展失控的场所场面。
“經過10年的接触,垂垂地英國人發現有的诊所能治好病,有的却不能,所以英國人看中醫也变得谨严了,中醫渐渐就没有以前那麼好做了。”汤淑兰说。
英國政府渐渐發現中醫诊所参差不齐的状况後,在2004年决定举辦立法打点,也就是实行欧盟的《傳统植物药法》,该法令哀求包括中药在内的傳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員國主管部門申请注册,只有經审批同意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為药品销售和操纵。英國政府允许有10年過渡期,也就是從2014年開始实行。在此之前,中醫诊所已购入的中成药可继续销售,直到保质期结束。
“按照這条法令,所有中成药进口必须申请容许,而容许的前提是對中成药中的每种成分举辦检验。”程铭钊说,“這项检测的成本很高,中药廠商對此没有兴趣,而中醫诊所又没有力量承担。因此,直到過渡期结束,也没有中药經過进程注册。”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英國經濟整體下滑,對中醫業也是一個冲击,加上中醫又面临着立法打点,前途未卜。汤淑兰认為,從2005年開始,中醫药在英國进入了“大浪淘沙”的阶段。
“開在商業街的连锁店租金太高,很多诊所因為看不好病,交易也变得不好,再加上以前能一箱箱出售减肥药、人参蜂王浆等中成药,現在中成药进口受到限制,很多店铺撑不下去都封锁了。還有一些水平很好的中醫醫生的诊所,因為不擅长經营也倒闭了。大连锁店關門,小诊所也倒闭,很多好醫生只好去了瑞士,或被迫改行。”汤淑兰说。
说到大型中醫连锁店,陈晓轩是一個在英國中醫業界无人欠亨晓的名字。他經营的Herbmedic中醫连锁店在最高峰期間达到199家,同期間的大型中醫连锁公司還有 DR.& Herbs、Dr.China等。陈晓轩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介绍说,2007年,他曾策划與此外一家中醫连锁公司“香港境外醫療”合作,收购Dr.China,然後在香港上市,不料却遇上金融危機,扩展计划随之流產。Herbmedic急剧缩水,大量店面被迫纷纷封锁,连锁店麻利缩减到55家,現在,尚在营業的只剩6家。
程铭钊说,2008年的金融危機给英國的中醫药業带来致命打击。由于中醫药在全民醫療免费的英國没有被纳入國民醫療保健系统。金融危機後,英國失業率上升,公家收入遍及减少,中醫药成了不少英國人從家庭消费中删去的东西。Middlesex大學的中醫班最初一届有30多個學生,到現在只有十几個人。一方面政府提高了公立大學的收费,從以前的免费到現在每年要付9000英镑學费,深造4年中醫要花费3屏東當鋪,.6万英镑,而毕業後却不能确保找到事变,所以中醫班的招生成了问题,現在這個班到2018年结業,今後就不再開中醫课程班了。
陈晓轩认為,除金融危機,导致自己中醫生意麻利滑坡的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行業内的恶性竞争就是其中之一,因為竞争者的互相竞價角逐,Herbmedic在扩展後期,每收购一家店面,都要付出很高的價格。
陈晓轩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表露,在交易惨然的期間,光靠中醫看病根柢无法连结店面的正常运轉。而不少店铺的房租合同都是长期的,不能中途终止,只好硬着头皮經营。為了连结店铺运轉,應付高额的租金,中醫店不得不動其他腦筋,增长了按摩等处事,其中也有個别色情处事。
行業的乱象也激發了英國政府的注意,陈晓轩说,從2012年開始,英國提高了工签的哀求,首先對英语水平有了哀求,雅思成绩要在7分以上,其次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後来干脆取消了中醫店申请辦理工签的資格,現在,所有的中醫店都不能再從國内聘请醫生了。
而對中醫店交易造成致命打击的,還是英國政府對中成药进口的限制。据程铭钊表露,出售中成药占了對中醫店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比重。“中成药利润空間非常大,1英镑进口的药,可以10英镑卖出。這项限制不单是中醫药店,對中成药批發公司更是致命的打击。”程铭钊说。
對中成药的禁止,也严重考验着中醫师的职業水平,很多诊所因此无法继续經营,特别是一些首要靠出售中成药的诊所,不得不退出行業。
王以胜醫生笑道:關鍵字排名,“我以前有個病人,看中醫生意好,自己也開了诊所,後来中成药不许卖了,他又不會開中药方,每次都打電话问我该配什麼丹方,這样下去自然混不长。”
程铭钊也认為,中醫業從巅峰跌入低谷,其实也不是全无益处,在大浪淘沙的重新洗牌中,那些乘虚而入的“江湖郎中”已被清洗出局,只有真正有資质的中醫师才能保留下来。
“在英國做中醫不单要會看病,英文也要好,得懂得沟通、打点和經营,就是说得‘五脏俱全’。”汤淑兰笑着说。
平稳阶段:中醫是没有國界的
經過了“大浪淘沙”的触動和整理,很多中醫店被淘汰出局,但是真正优秀的好醫生却依然毫發无损。汤淑兰、程铭钊和梅万方和儿子梅栋理開辦的诊所仍然經营得很好,张静和王以胜也依然忙得不可開交。
在汤淑兰看来,現在其实是考验和表示醫生整體水平的時候。“没有中成药并不要紧,可以自己開药方,中草药的进口是没有受限的。所以英國政府那些限制的“框框”,對真正有力量的中醫醫生没有影响。当然英國經濟蒙受滑坡,但是對英國人来说,看病并不是奢侈品,只要能真正治好病,他们是愿意在這方面花钱的。英國人開的中醫诊所,@谋%D58EL%划得一%14H84%向@不错。很多中國人没有完全融入英國社會,没有真正了解英國市场文化,不理解该怎麼去做,诊所的卫生条件、诊療环境没能與時俱进,或醫生的英文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才會感到危機。只要不断提高自己,适應病人需求,是不愁經营不好的”。
汤淑兰认為,“在國内深造中醫是分科的,而且要和西醫结合深造,而在國外的中醫,必须是全科,什麼都得懂,什麼病都要會看,不单要會用中药,還要會针灸、走罐,而且不允许沾一点点西药,因為用西药是违法的。看病也必须要有成果,不然病人就不来。所以英國的中醫在現实的磨练之下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是最地道的中醫。從這個意义上说,真正的中醫反而在海外。”
汤淑兰的中醫导师是國醫大师王绵之,現在已經過世,汤淑兰不单跟王绵之學到了用中醫治病的辦法,更學會了因時因地因人而异蜕变、推廣、發展學到的东西。“思求經旨,演其所知。《黄帝内經》《伤寒论》里写的都是几千年前的理论和丹方,治的也是中國人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病,当時的生活条件、人體本色和环境跟現在完全不一样,英國的气候环境更是和《黄帝内經》《伤寒论》里的不一样,所以要把中醫利用到現代社會、利用到西方人體质上,治療他们的疾病。”汤淑兰说。
梅万方已經過世,他的儿子梅栋理自小就接触中醫,在父亲中醫诊所已事变了17年。他说自己当然不會说中文,但一生都活在中醫里,深谙中醫的菁華。
與中醫连锁店不同,梅家的中醫馆只有一個店面。梅栋理告诉记者,不過度發展,只打造一個核心的經营中心,是他们的經营理念。他说:“连锁經营法子,不利于确保质量和声誉,因為连锁經营要有固定的模式,例如,麦当劳里每個汉堡包的牛肉煎多长時辰都是固定的。而中醫是非常灵活的东西,每個患者的情况和對药物的反應都不一样。所以,把所有高质量的中醫师,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让他们可以相互互换,交换看法,這比開設大量分店,每個店面放置一名醫生要好很多。”
梅栋理經营的中醫馆,宽敞、高雅而大气,有三层楼,馆里有8名醫生,全部来自中國,5名推拿按摩师,来自世界各地,加上其他事变人員,共有40名員工,是英國最大的中醫诊所,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中醫诊所之一。
“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中西方互换的桥梁,让英國人真正地了解中醫,了解中國中醫理念、哲學。也就是要做‘中醫文化的翻译者’,而不单是展示者。”梅栋理说。他現在是世界中醫药大會(WCCM)的副主席之一,每年向大會報告,介绍他如何為中醫在英國和西方國家的發展“搭建桥梁”。
梅栋理认為,中醫连锁店走入經营逆境,除外界的客观原因,很多问题也產生于自己本身,產生于經营者短視和利润至上的經营模式。這些經营者并无醫學背景,绝大多数都是商人,在英國各地都采用统一的商業模式經营——在商業街開店、采用“1+1+1”(一個醫生+一個按摩治療师+一個接待員)的經营模式,不是按照实際需要而是按照療程收费。這种模式短期内收益很大,但是缺少可持续發展性。
“我们的做法與此相反,我们會参考病人的病例,供應免费咨询,而且当我们认為无法用中醫治療時,就會保举病人去醫院接收西醫治療。”
梅栋里说:“很多中醫诊所因為各类困难,纷纷倒闭,這對中醫在英國發展是一件坏事,但是,從此外一個角度讲,也是一件好事,就像把一片有问题的森林烧掉,让它更好地重新成长。中醫要想在英國更好發展,就需要好的推廣者,也就是那些對病人负责的诊所,而不是纯挚以赚钱為方针的交易人。”
很多人都说英國的中醫药进入了“寒冬”期,汤淑兰却认為現在是进入了平稳期。“經過了风风雨雨和大浪淘沙,能保留下来的根底瘦身產品,都是有力量的好醫生和诊所。中醫的哲學是阴盛必阳,阳盛必阴,阴阳互相消长轉化,循环往来来往,生生不息。平稳期正好可以思考,展望未来”。
汤淑淘金娛樂城,兰告诉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记者,“現在英國所有公立大學的中醫针灸班都已停掉了。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需求减少;二是英國大學教出来的中醫學生不合适临床,也就是说看病成果不佳,也很难做到以此谋生。”但是私立的中醫學校却一贯都在,而她創建的“英國淑兰中醫學院”是其中范畴最大、最正規、也最被认可的。
淑兰中醫學院中药班毕業的學生可以自動成為英國中醫药學會的會員,而其他想要成為這個學會會員的醫生都是要經過严格考试的。
為了让海外的中醫讲解更加規范和正規,淑兰中醫學院旧年還開始跟南京中醫药大學合作,面向外國人開設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從淑兰中醫學院毕業的學生,将可以获得中國教导部公布的學位证书。
很多人會认為外國人是學不好中醫的,但淑兰學校毕業的英國人中醫却做得很好。汤淑兰说 :“中醫是不分國界的,不管是英國、法國還是中國人,只要深刻理解、领悟了中醫,都可以做一個好醫生。”
她教的英國學生在爱尔兰開了中醫學校,學校的老师大部分也都是英國人,主管中醫學校的Rob是她的第三代學生,她的第四代學生也開始主管教學了。
一提起中醫,汤淑兰就樂趣勃勃,她说,“中醫优越于西醫的,不单是治療皮肤病、妇科病、不孕不育症、精神压抑、头痛耳鸣、中风等西醫无法解决的问题,更是整體观念。不是头痛醫头,脚痛醫脚,而是让身體、心理、精神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除自己的整體,還有與附近的和谐,與气候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